民眾對群聚感染事件的應有認知與作為 6大重點

民眾對群聚感染事(

在一般社會的認知中,會產生群聚感染疾病的場域及背景,往往都以人員密集度高的機關、學校、活動團體、車站、球場、大型表演聚會等…為第一印象,但就易於受環境影響而導致感染的民眾年齡層卻較少人分析統計,每每台灣國內發生重大群聚感染事件時,社會群眾普遍呈現無厘頭的不安情緒及盲目指責,只在乎趕快抓兇究責,卻忽略國人平日就該加強注意及了解如何正確處理感染的健教觀念…。

  其實最大宗易受群聚感染的成員,多以年紀屬中高齡的民眾為主,一來部分民眾觀念守舊或認知功能較差;二來有些長輩有活動功能障礙或疾病較多免疫力差;又喜好群聚聊天吃吃喝喝、且有可能無法隨時有效的做好清潔、洗手等等,使這類型民眾易暴露於病源菌中而遭受感染,一旦病原體於此周遭環境中出現,便容易引起群聚感染

群眾

Q1:一般疾病發生性質有哪些

1.散發:病例間無人時地之流行病學關聯

2.群聚:一群具有相同症狀的病例群集發生在一特定區域和期間內。群聚代表有傳染的可能。比如:同一日內有兩人以上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燒症狀。

3.群突發:再一特定區域、期間和人群內,當發生疾病的人數超過期望的病例發生人數就是突發流行。

Q2:容易「群突發」的疾病分類有哪些

一、依症狀別分類

  • 上呼吸道感染:感冒症狀、類流感
  • 腹瀉群聚
  • 未明原因發燒群聚

二、依疾病法律規範

  • 法定傳染病群聚:如桿菌性痢疾群聚、百日咳群聚
  • 非法定傳染病群聚:諾羅病毒群聚、疥瘡群聚、類流感群聚

三、依發生場所而訂

   家庭群聚、社區群聚、機構群聚、學校群聚…等

預防感染

Q3:感染會發生的要素是?

感染的發生必須同時有致病源、感染途徑、易感宿主三要素存在,才會形成一個感染鍊!

Q4:一般群突發的致病源有哪些?

一般致病源包括:細菌、黴菌、病毒、寄生蟲…

■呼吸道:流行性感冒病毒、結核分枝桿菌、肺炎雙球菌、水痘帶狀皰疹病毒、肺炎黴漿菌…等等。

■腸胃道:

  1. 細菌性:沙門桿菌腸炎
  2. 病毒性:腺病毒、輪狀病毒、諾羅病毒  
  3. 食物中毒:金黃色葡萄球菌、大腸桿菌
  4. 其他:微小梭狀桿菌

 ■皮膚或接觸性感染:結膜炎、疥瘡…等等

Q5:感染途徑及的傳播方式為何?

感染途徑:可分為接觸傳播(痢疾疥瘡等)、飛沫傳播(流行性感冒等)、空氣傳播(呼吸道感染之疾病)、媒介物傳播(登革熱、日本腦炎)

傳播方式:

  • 共同感染源:食物、飲用水、設備… 受到汙染(如:食品中毒、痢疾)
  • 帶菌者傳播:金黃色葡萄球菌、多重抗藥性病株
  • 交互感染:經由工作人員(照護者)將微生物由某病 患身上帶至其他病患身上,造成交互感染。

Q6:一般人對群聚感染應有的應對作為?

遭到感染應立即就醫通報,並立即清消自身接觸過的器皿、食物等,而最容易阻斷感染鍊的第一要務就是常洗手保持清潔,一旦遇到感染事件,就要提高警覺避免疫情擴大,做好自身健康監控與適當的防治措施,相信定能有效遏止疫情的擴張與傷害。

常洗手保持清潔

參考資料:

本文部分內容參考網路資料

線上購物為您推薦


作者

健康三明治

更多相關文章


延伸閱讀:

【出國旅遊,有需要買旅平險嗎?】5大重點
【國內旅遊也需要買旅平險嗎?】2大指標

好康不漏接,按讚追蹤粉絲頁。
更多重要關於三明治世代的議題,請上健康三明治網。

網路購物真方便!各式生活日用品歡迎線上購物:永樂屋健康福祉商店

加入好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