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新生兒的投保建議】5大重點懶人包

[等寶寶出生再來討論就好,真是這樣?]
[為什麼一出生就要買保險呢?]
[投保準備]
[新生兒規劃重點]
[常被忽略~卻比新生兒投保更重要的事]分五大篇幅做討論

[等寶寶出生再來討論就好,真是這樣?]

新手爸媽應該會想,等寶寶出生後再來規劃保險就好,不急?真的是這樣嗎?
對於新手爸媽而言,寶寶一出生,變是長期抗戰的開始,產婦拖著疲累的身體,還要母乳照顧還不會說話的寶寶,半夜還要起來很多次照顧寶寶,沒有一天是可以睡飽的,
也因為這樣而忽略了寶寶的保險保障。

✎ 建議在出生前1~2個月,便找信任的保險業務員,開始進行需求分析,討論並做初步的規劃書。
屆時等出生後,再檢視保險公司投保規則是否有變更,做微調整規劃書內容即可。

新生兒

[為什麼一出生就要買保險呢?]

而寶寶如果跟大人比起來,相較之下,因為剛出生尚無什麼就醫紀錄,這時的寶寶,投保會較順利,並且不會有因為疾病史的關係,被保險公司要求除外承保、加費承保、延期承保或拒保等四大狀況發生。這就是要儘早規劃的原因。

✎ 建議在出生前1~2個月,便找信任的保險業務員,開始進行需求分析,討論規劃。

[投保準備]

新生兒須辦理完出生登記,取得身分證字號後才可投保。
所以建議寶寶的名字,儘早完成取名喔!
否則往往都是因為取名而延誤了最佳的投保時間。
一般來說,出院後~10天內,且報戶口當天,就會是保險投保的最最佳時間。

[新生兒規劃重點]

壽險

金管會要求 2021 年 12 月起,所有保險公司承保 15 歲以下兒童的提供的喪葬費給付,不得超過 61.5 萬元(以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17 條有關遺產稅喪葬費扣除額的一半為依據)。因此建議規劃足額61.5萬,預算不高規劃定期壽險,預算足夠可規劃終身壽險,或者以儲蓄險一邊幫孩子存教育基金,同時擁有壽險保障,也是一項不錯的選擇。
建議規劃61.5萬。

意外險

新生兒與學齡前兒童,因為還不懂的自我保護,較容易發生意外跌倒,骨折,重大燒燙傷,殘廢癱瘓等事故⋯⋯
建議意外險規劃要特別注重失能額度、骨折津貼以及重大燒燙傷。
建議意外失能與重大燒燙傷應300萬以上。

醫療險

分日額型給付、實支實付型給付。
建議在此如果預算有限,應該先以實支實付型醫療險為首要規劃的重點。
受到醫療進步與健保 DRGs 制度實施後,如果想要獲得最好的治療,通常這些項目健保大多不會給付,所以只能仰賴實支實付險,來彌補健保的不足。
建議規劃30萬以上,較能補足健保缺口。

重大傷病險

為了減輕罹患重大疾病患者的醫療開銷,只要符合「重大傷病範圍(30 大類、400 多細項)」的疾病即可提出申請。
另外有8 類的疾病列為除外不賠(多為先天性的疾病、職業病)在此要多加注意各家保險公司的條款。
建議規劃100萬以上。

癌症險

分為療程型、定額型。
現今癌症最花錢的地方是標靶治療,如果規劃療程型癌症險,一次化療只賠1000元實在無法彌補龐大的化療支出,建議還是以一次性給付癌症險,為首要規劃。
建議規劃100萬以上。

失能險

失能問題絕對不是老年人的專利。
新生兒與兒童的失能問題,不容小覷,將會造成家庭的龐大支出,支出可能是無底洞,
除了有意外失能發生的風險,亦會有疾病而導致失能的風險可能發生。
如果只投保意外險,則有可能把因為疾病造成的失能暴露在風險之中,必須應該以失能險(含疾病)來轉嫁因為風險發生的財務損失。

建議規劃3萬/月以上,或一次金300萬。

豁免保險

寶寶的保險一般來說要保人為父母,當父母發生失能時,勢必會影響收入,進而影響保費支出的困難,這時如果寶寶的保險,有增加要保人的豁免保險時,透過豁免機制的啟動,無須繳交續期保費,寶寶的保單仍可持續有效,權益不受影響。

新生兒可以規劃一年保險金額為一萬至兩萬五。

[常被忽略~卻比新生兒投保更重要的事]

其實更重要的是
父母是家中主要經濟來源,切記,無論如何,爸媽都應該先把自己的規劃做足,在為孩子遮風擋雨之前,務必先檢視自己保障是否完整並附加豁免保費附約,以避免因為父母的生病,而影響了全家人。
尤其家庭支柱的壽險與意外險,更不可忽略,以往常見的狀況是,父親突然的離開,留下一個收入不高的配偶、兩個年幼的孩子、還沒還清負債的房子與車子,你們想想,這樣的日子是該如何⋯⋯由此可見,家庭支柱的保障,更是要比寶寶的保險更加重視。

新生兒父母收入與支出建議優先投保類別優先順序

意外險+醫療實支實付險》重大傷病險》癌症險〉失能險〉壽險

以上對新生兒投保是不是有更多的認識呢?如果你覺得還有很多疑問不知找誰才好,我們將提供專業的保險顧問免費諮詢,歡迎加line諮詢。

作者李素蓉保險經紀人

作者

李素蓉 錠嵂保險經紀人


專長:

投資理財
車險規劃
雇主責任險
遺、贈稅務諮詢
保單健診剖析優化


延伸閱讀:

好康不漏接,按讚追蹤粉絲頁。
更多重要關於三明治世代的議題,請上健康三明治網。

加入好友